close

鞋企自主創新反週期發展

“金融危機之下,我們要把錢花在刀刃上,這個刀刃就是創新。”安踏(中國)有限公司董事局(以下簡稱“安踏”)主席丁志忠說,五年前,安踏的研發費用不足一千萬元,到了2009年,研發費用上升至1億元,不斷有創新產品面市。事實證明,安踏在創新上的投入沒有白費,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2009年第二季度企業訂貨金額同比增長超過30%。

實際上,以外貿出口為主的福建鞋企面臨的市場壓力不僅僅是款式上的創新。去年10月,歐盟對中國皮鞋啟動了相關程序,將已徵收了兩年的16.5%反傾銷稅再延長12至15個月,另外,國際貿易中屢屢出現“環保壁壘”,如輸歐的勞保鞋要通過歐盟CE安全認證,對製鞋用皮的PCP殘留量要進行嚴格測定等,這些使得福建鞋企遭受多重打擊。

危機中,卻也有企業創造出業績奇蹟——它們的業績不但沒有下滑,反而同比上升,競爭力也日益增強。成績的取得源於企業的創新。

採訪中,丁志忠忍不住“誇”起公司的研發團隊。 2005年,安踏創立了中國第一家企業運動科學實驗室,截至2008年,實驗室已經為企業貢獻了超過41項國家級專利。 2009年,實驗室根據消費者喜好的變化,將“舒感膠”、“專業運動員腳型資料庫”、“人體工學的立體剪裁”等新技術派上用場,可為企業研發上千種新產品,款式將突破1萬種,這些新產品不僅不會降價,部分產品的售價還會上漲10%左右。 “創新讓我們從容應對危機,讓企業保持活力、佔領市場、贏得消費者。”丁志忠說。

    嚐到自主創新“甜頭”的遠不止安踏一家。作為福建通訊信息服務提供商的“後起之秀”,福建卓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此前一直無法大展拳腳,公司副總經理餘全將原因歸結於“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原來,該公司有一個自行開發的信息平台,提供技術支持的卻是別家公司。去年下半年,提供技術支持的公司要求重新簽定合同、提高“身價”,對此,餘全不能接受。可現實的難題擺在面前——沒有技術支持,這個平台只是一個擺設。痛定思痛,餘全中斷了和這家公司的合作,將公司的技術骨幹組織起來,自行開發一套後台技術軟件。經測試,該軟件在功能上超越了之前的軟件,而且娛樂性也增加了,用戶的反應良好。 “自主研發讓我們掌握了話語權。可以說,掌握了核心技術,企業想多元化發展不再是夢想。”嚐到創新甜頭的餘全對記者說,公司已不再滿足於信息平台,目前技術人員正合力研發設計一套手機遊戲軟件。

“創新幫了企業的大忙,新工藝、新產品為企業創造了好效益。”福建省經貿委的相關人士如是表示。 3月中旬,福建省經貿委公佈數據顯示,2008年,福建工業企業擁有新產品項目3.33萬個,比上年增長15.9%;實現新產品產值2248.35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2207.06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實現新產品利稅總額258.11億元,比上年增長15.5%。而在創新投入上,福建企業也不吝嗇,2008年,全省工業企業技術開發經費支出172.51億元,比上年增長18.7%,其中,用於新產品開發的支出達112.17億元。自主創新,成企業脫困的“看家法寶”

“一雙鞋子擺出來,款式、用料差不多,消費者根本分不出是哪個品牌的。企業沒有關註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產品,只顧簡單模仿、低頭生產,以至於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價廉的'大路貨'再也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福建省鞋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建說。


    對此,福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周曉亮表示,金融危機導致全球需求急劇萎縮,福建出口企業日子難過,那些缺乏核心技術,以低價佔領市場,處於產業鏈底端的企業舉步維艱,而一些注重新產品、新工藝自主研發,掌握住核心技術,從而牢牢掌握市場和贏利主動權的企業,很快走出了困境並得以持續發展。在危機面前,是成為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領跑者還是跟隨者值得閩企深思。

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大膽自主創新

    當然,對於企業而言,自主創新並不是一句口號那麼簡單,除了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還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這無疑給企業出了一道難題。

    採訪中,晉江某紡織企業老闆週程得知福建一家上市鞋企為加大對鞋服質量與安全的檢測,投入近30萬元建立全省首個“高精度恆溫恆濕實驗室”後羨慕不已。他一臉為難地談起了自己的經歷:“企業做到一定的程度,創新是必要的。但是,無論是購買設備、引進人才還是自主研發,都需要錢,而偏偏當下企業最缺的就是錢。今年春節前,我們企業可用的流動資金只有300多萬元,是先保證員工的工資、獎金還是先還部分的貸款或是留作來年的研發費用,我猶豫了許久。”經過再三考慮,週程決定將300多萬元對半分,一半給員工發了工資和年獎,還有一半用於今年的研發。儘管如此,但他仍不敢輕易將150萬元投入研發,因為他擔心會有這樣那樣的風險存在,如,客戶寧願接受市場上已經應用成熟哪怕有些老舊的技術或產品,也不願意接受一些新技術。

    實際上,週程遇到的資金短缺問題正是不少企業在尋求創新中碰到的最大阻力。在記者隨機採訪的20家企業中,有12家企業表示,資金不足已然成為企業創新的“絆腳石”。泉州恆聯信息技術設備有限公司財務總監黃為尚告訴記者:“創新不僅在於一個'新'字,還在於一個'快'字,而企業能否實現又快又新,資金是基本保障,若是資金得不到保障,買不起新設備、研製不出新工藝、新技術,自主創新根本無從談起。”

創新平台,帶動企業整體創新上新台階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這個道理不僅大企業明白,中小企業更加清楚。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中小企業掌握信息較少、技術力量較為薄弱、技術人員少,受這些條件限制,從事創新活動並將創新成果轉化為效益還有一定的困難,需要藉助外界條件來滿足其創新的需求。因此,有專家表示,在創新上中小企業無須和大企業“硬碰硬”,應當正視自身特點,揚長避短,選擇合適的創新策略。

    大企業在創新上大手筆的投入是很多中小企業可望而不可及的。 “稅前抵扣的稅收政策很實惠,但這種實惠落實不到我們身上,因為我們根本沒錢、沒人、沒條件進行創新。”晉江一家小型紡織企業老闆陳旭告訴記者,運氣好的小企業為大企業代工,勉強維持經營,而攬不到活干的小企業只能等著倒閉了。對於這些中小企業來說,創新所需的各種資源又將從何而來呢?

    王建告訴記者,有的大企業花了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創建了一個創新實驗室,用了不到一年或者做了幾次實驗,就空閒下來了。 “大企業浪費的這個資源恰恰是小企業得不到的。如果能讓中小企業搭上大企業創新的'順風車',利用大企業資源服務中小企業,實現資源共享,一來能避免重複建設及資源浪費,代工廠二來能帶動中小企業的創新,提高行業的整體水平。”

    剛剛加入福州動漫基地的幽谷動漫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潘先生對此深有感觸。 “動漫基地就是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合作、交流的一個平台。我們不必花上十幾萬元的代價送技術人員到日本培訓,因為最新的技術在基地裡就能找到,大企業的技術骨幹就充當了培訓師的角色,為我們小企業輸送創新技術人才。”

    福建省經貿委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政府搭建的公共技術研發創新平台解決了中小企業創新的後顧之憂,推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戰略聯盟,台灣代工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開展重大技術創新的聯合研發,實現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在創新合作中的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此外,推進中小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建立合作創新的風險分擔與收益共享機制,將使中小企業獲得持續的創新能力。 “在信息、人才、技術、設備等資源方面,實現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共享,由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以及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建立起長效的創新機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16go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