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石英茨《文化的解釋》一書中寫道:“人因為要生活,永遠地在改變他的四周。在所有和外界重要接觸的交點上,他創造器具,構成一個人工的環境。”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方李莉對這樣的思想有著強烈共鳴,她認為格爾茨的思想和中國古人講的“器以載道”東西相通。正是秉持這樣的理念,方李莉磨礪16年,獨立撰寫了一本圖文並茂、100多萬字的《中國陶瓷史》。 近日,來自陶瓷學、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等領域的20余位著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該書出版的意義、價值和方李莉的學術貢獻展開了研討。

中國不但是瓷器的發明地,而且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都是世界瓷器的生產和銷售中心。但是有關中國陶瓷歷史的學術研究,長期以來落後於日本、歐美的一些國家,以至於有的西方學者發出這樣的感慨:古代的瓷器中心在中國,但研究中國古代瓷器的中心在西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硅酸鹽學會馮先明先生陶瓷和清華大學葉喆民先生各自主編的《中國陶瓷史》,大大改變了這一局面。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曹建文教授認為方李莉《中國陶瓷史》,正是繼兩位先生之後在中國陶瓷史研究上的重要努力和開拓。

  著名文物鑒定專家、92歲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先生蒞臨研討會,並稱贊方李莉十年磨一劍,在全球範圍內搜集材料,從新的角度撰寫中國陶瓷史的學術精神,並認為此書的出版對國內外研究中國陶瓷的人都具有借鑒意義。歷史學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任大援長期關注方李莉的學術努力,他認為方李莉《中國陶瓷史》是自覺擔當學術使命,認真撰寫的一部正史,“她是在受到前輩指導,特別是石英管費孝通先生的指導、啟發和教育下逐步完善的。”陶瓷研究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認為,這本書從藝術人類學的角度“又一次建立了中國陶瓷史的體系”。

  陶瓷研究專家、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呂成龍認為,方李莉從藝術人類學的新視野,突破了將陶瓷只當做工藝和美術品看待的局限,將其擴展到文化的語境和社會構成發展的領域中,使讀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僅了解了各個時期陶瓷藝術和文化的面貌,而且還明白了各個時期陶瓷發展背後的動力,由此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各種特征和內涵。《中國陶瓷史》出版方代表,齊魯書社副總編趙發國認為:方李莉《中國陶瓷史》以全球化的視角,把陶瓷放在社會生活的網絡空間,從文化的、社會制度的、美學思想的角度來石英舟分析,給予讀者一個更開闊的視野,使讀者不僅了解到中國不同時期陶瓷藝術的造型、原料構成等方面原料的特點,還能了解不同時期的文化、政治、宗教、經濟、美學思潮對陶瓷的影響及這種影響形成的不同時期陶瓷藝術的風格特征。

  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色音認為,這本書的出版拓展了人類學,尤其是中國人類學的一些研究領域,並擴大了學科的影響力。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葉舒憲認為,方李莉是陶瓷專業出身,其愛人朱樂耕又出身陶瓷世家,以他們對陶瓷工藝的熟稔和專長,“寫出來的陶瓷史跟學院派完全不一樣,有自己的情感、生命的投入,每一幅圖片都有自己的鑒賞,這些東西是不能以文字來表達的”。


博主好站推薦:氬焊機,陽極處理,電鍍,硬陽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16go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