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第一次在寺院隨出家人吃齋飯時農民曆印刷,定感到新鮮:出家人吃飯,坐不窺年曆堂,端身無語,舉止安詳,既嚴肅又認真,氣氛平和,令人如坐春風。

  跟我們平時的吃飯觀念大不一樣啊。仔細想想,諸如時下的各式宴會、午餐會、工作餐、各種Party、家庭聚會,自然少不了相互交談,講笑話、說段子,古今中外、雅俗並蓄,並以敬酒勸酒營造氣氛,越熱鬧越好。倘若不說話,協商協議、簽訂合同、洽談生意、聯絡感情、情感交流……,都無法完成。

  由此工商日誌看來,平時一般人的吃飯都有其豐富的內容及功能,兩人以上的飯局,若無人吭聲,氣氛定緊張不妙了。

  出家人吃飯,有什麼內容功能呢?這裡頭還真是大有學問啊。若以一句話概括:吃飯即是修行。

  一、佛門中的“吃飯”,正規說法是過堂。堂,就是指齋堂。

  也就是五觀堂,即是吃飯用膳的地方。因為寺院裡人多,集體吃飯采用“過堂”的方式。過堂是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儀制,早餐、中餐兩次過堂,是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團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

  過堂主要體現了五個佛教理念:

  感恩惜福,慈悲平等,知足節約,內觀自省,綠色環保。參加“過堂”可以體驗到佛教對生命自我和外在物質世界的認識。

  或許有人初次參加“過堂”會有點兒不習慣,樣樣都有規矩,有點拘束,但是慢慢便會自然適應,反而覺得有受用。在過堂時,住持和尚坐在齋堂中的法座上,僧眾在兩邊就座。居士、在家眾等坐在出家師父下首或後面一排。飲食之前,先要敲在齋堂外的大木魚(梆)和半圓型鐵板(雲板)。梆是吃飯號令,又叫長魚。魚晝夜均不合眼,隱喻佛教徒修行也應精勤不息。吃飯前,飯吃完後,碗筷都應擺在桌邊放整齊。

  在二時臨齋儀中,維那師在齋堂引領大眾念了供養偈之後,呼此偈:“佛制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後,大家齊聲唱誦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開動了。

  用齋時不得說話,飯碗要端起來。吃飯開始後,行堂僧人或居士巡視添飯菜,如果需要,應將空碗送到桌邊,不可出聲叫喚。需多少,添多少(有專門手勢),不得遺剩飯菜。飯畢,僧值師居中向上站,默示結齋。維那師引領大眾同念准提咒及結齋偈。為施主祈福回向。最後,次第離開齋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16go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