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家鄉在泉港山腰鹽場,位于員林名產湄洲灣南岸,家的對面就是鹽田。這裏仿佛鹽的世界,通往鹽山的小路用鹽鋪成,鹽山最高的達幾十米。所以,于我而言,家鄉的味道便是濃濃的鹽鹵味。

 

   鹽田最美麗的風景當屬那些用長石條砌成的四四方方、規格如一的淺槽。槽底鋪有紅瓦塊,平整如鏡。鹽槽裏盛有海水時,沒過腳底,在陽光下曝曬,海水反射陽 光如鏡面反光,密密麻麻的“水鏡”猶如龍宮裏的水晶閃閃發亮。每當傍晚,落日的余晖灑落在鹽槽上,像萬點碎金,閃閃發光。那時我最愛站在我家樓房頂上,隔 著一條公路,放眼遠眺,無數鹽槽錯落有致地分滷味布在小道的兩邊,小道蜿蜒其間,像一條條項鏈,一壟壟鹽田挨肩伫立,在陽光的照耀下,鹽槽面上的鹽粒晶瑩閃亮。鹽工們穿梭其間忙碌勞作著。視線裏沒有盡頭,連接著鹽田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我在這裏度過了幼兒園、小學到中學的金色時光。

 

  我小時候,母親就團購美食在 鹽場工作。這裏的鹽工幾乎都是女的,男的外出賺錢或是下海。母親的這份微薄的工資也成了我們家賴以生存的資本。女鹽工們幹活的本領絕不遜色于男人,由于常 年頭頂烈日,她們臉頰有明顯的“紅二團”。鹽工的出工時間是沒有規律的,不用披星戴月,但在一年四季中,當數在夏天酷暑雞腳凍勞 作最爲辛苦,要頂著炎炎的烈日。鹽工們最怕的就是有突變的天氣,如遇台風、烏雲密布要變天的時候,就得趕在大雨來臨之前,用帆布把鹽山蓋上,以免淋雨。如 遇深夜下起星星小雨,不管人有多困倦,也得起來。我家就靠近鹽田,也是必經之路,每逢這時候總會聽到她們在喊母親:“ 下雨了,趕緊走咯!”她們急促的腳步聲,成了我至今揮之不去的記憶。

 

  鹽田的鹽槽最奇特,鹽工曬鹽的方法別具一 格,也是制鹽的重要工序。在漲潮時把海水引入鹽槽邊的泥沙地裏,日曬蒸發,第二天就得到了沾滿鹽分的泥沙。然後把這些泥沙集中放進專門的深坑裏用海水浸 泡,海水把泥沙上的鹽分洗下來,就形成了超濃度的鹵水。再把這種鹵水放在鹽槽中,經過一天的烈日暴曬,每一方鹽槽上結晶出一層白白的鹽粒,日曬後,鹽槽的 海水被蒸發掉,只剩下一層雪白的鹽晶。鹽晶鋪在石槽裏,遠遠望去,如一個又一個的銀鏡,閃著雪白的光芒。

 

  開始收 鹽了。鹽工肩挑兩個藤筐,娴熟地遊走于石槽間。他們每人手持一個金屬刮子,迅速地將石槽裏的鹽晶由周圍邊沿向中心刮起,挫成一堆,然後攬入藤筐。等搓滿兩 筐,就將其挑到岸邊的一個大筐內用車子運走。如此,每天鹽工從早上10點曬鹽,到下午4點,可曬5次鹽。曬好的鹽是純淨的,沒有雜質和汙染。收鹽的時候, 肩挑鹽筐在只容2個人並肩走路的石頭上走,沒有“內功”和毅力是很難堅持的。

 

  古人雲,民以食爲天,百味鹽爲尊。 在那物質匮乏、子女成群的年代,鹽成了我家最好的東西。剛生産出的鹽巴白如雪,細如棉、鹹味適中純正,不帶苦味,可以直接食用;老鹽巴可清熱退火,消毒散 瘀;粗鹽煮花生,煮出來的花生飄香四溢,甚是好吃;還可以炒紅菇,炒完紅菇放多久都不會壞。母親每煮一餐葷菜,必是下手很重,鹽可以信手拈來。鹽也成了我 家饋贈親友的必備禮品,因爲我們沒有其他更好的東西可送。

 

  時光如白駒過隙,家鄉的山腰鹽場已有200多年的産鹽曆史了,如今繁榮依舊。我離開家鄉20多年了,對那片鹽田依然記憶如新,因爲它的存在,我的童年顯台中豬腳得如此與衆不同。家鄉的味道,就是鹽田裏的鹽鹵味;家鄉的樣子,就是鹽花在陽光下歡快舞蹈的滷味樣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16go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